2005年1月31日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23) - PortaBase 及 SplashID

連續找了幾個保密資料管理的軟體,準備用來替換 PALM 上的 SplashID:
  • PwM/Pi: 不支援中文,沒有 PC 端的程式。而且除了用匯入的方法外,我竟然找不到新增分類的方法?
  • ZSafe: 只用了 PC 端來測試,不支援中文。
  • Passkeyper: 還在 alpha 階段。
  • keyring: 找不到可以下載的點?
  • SafeDee: 看起來很像 SplashID,可惜是要花錢的 commercial software,列入後補。
所以想說乾脆把資料建進資料庫。最早是想試 mysql,可是只有找到 tkcRekall 可以做為前端管理的 GUI 界面,因為 tkcRekall 也是商業軟體,同樣列入後補 (十分心動,有點想買)。最後選了 PortaBase,有 Windows/Debian 用的 PC 端程式,支援中文,也支援加密。



整個從 SpalshID 轉換到 PortaBase 的流程也很容易:
  • 先到 PortaBaseSourceForge 網頁下載程式。

    • PC 端的直接安裝即可。

    • Zaurus 端的程式在安裝後,會依系統的 locale 設定,決定語系。但因我的系統是跑 "ja" 語系,所以要把 "/home/QtPalmtop/i18n/zh_TW" 下的 "portabase.qm" 複製到 "/home/QtPalmtop/i18n/ja",替換原 ja 語系的 i18n 檔。

  • 把 PALM 上的資料經由 HotSync 同步進 PC 端。

  • 用 PC 端的 SplashID Desktop,選 "Menu->File->Export->CVS->Export All Records",把所有資料轉成 CSV 檔 (假設名為 "SplashID.csv")。

  • 用 UltraEdit 開 "SplashID.csv" 檔。因 Memo 中的換行字元會被 SplashID Desktop 轉成 "0x0B" 輸出,所以進 UltraeEdit 的 Hex 編輯模式,把 "0B" 轉成 "0D 0A"。最後再把該檔轉成 UTF-8/Unix 的格式。

  • 進 PC 端的 PortaBase,新建一個有加密的資料庫。用 "檔案->集合編輯",新建兩個集合:

    1. Type: 集合項目就是 SplashID 上的 types。
    2. Category: 集合的項目就是 SplashID 上的分類。

    再用 "檔案->編輯欄位" 建立九個欄位:

    1. Type: 型別為 "Type"
    2. Field1: 型別為 "字串"
    3. Field2: 型別為 "字串"
    4. Field3: 型別為 "字串"
    5. Field4: 型別為 "字串"
    6. Field5: 型別為 "字串"
    7. Field6: 型別為 "字串"
    8. Memo: 型別為 "多行文字項"
    9. Category: 型別為 "Category"

    最後再用 "檔案->匯入",把剛剛的 SplashID.csv 轉入 PortaBase 中。

  • 把剛建好的 PortaBase 檔傳到 Zaurus 上,就可以看看是否正常運作了。

PortaBase 的中文手冊:PortaBase 1.9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28日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22) - kino2 + rmvb

kino2 我用的是 TWZUG 重新打包過的 kino2 0.3 (應該是要會員才能下載),好處是省得還要抽 kino2 0.2 的 mplayer 出來。kino2 原本就支援相當多的編碼格式,可惜是不支援 rmvb。所以找了一下轉 rmvb 格式的方法 (google 大神:kino2 + rmvb,唯一的那個就是了)。


(全螢幕撥放時的畫面)

整個流程是從Palm User Message Board 看來的:
  1. 先要下載:

    • Windows Media Encoder: 用來轉 wmv 檔用 (原本不支援 rmvb 編碼的檔案)。下載後就把它安裝起來。

    • RealMedia Splitter: 讓 Window Media Encoder 支援 rmvb 編碼的檔案。下載後把它解開就好。

  2. 啟動 Window Media Encoder 的 MP3 encoder 功能:

    執行下列的 reg 檔 (或是開 regedit 後,自己改)
    Windows Registry Editor Version 5.00

    [HKEY_CLASSES_ROOT\Windows Media\WMSDK\AudioEncode]
    "85"=""
  3. 註冊 RealMedia Splitter:

    把下載的 RealMediaSplitter.ax (請選對版本) 放到 C:\windows\system32\ 下,並且下指令:
    regsvr32 C:\windows\system32\RealMediaSplitter.ax
  4. 其後就是依 Zaurus SL-C760 Movie Player Conversion Tips 的作法,開始轉檔。

    重點大概有幾個:

    • 選用 "Convert a File" 的功能,把檔案轉成 "File Archive"

    • 設定 audio 為 MPEG Layer-3 Codec

    • 設定 vedio 為 ISO MPEG-4 Video V1

    • 設定想要的 bitrate 及 fp

  5. 然後等很久後,就可以把檔案放到 Zaurus 上欣賞了。(大約是兩倍速吧!沒仔細看。)



閱讀全文 ...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21) - USB 連線傳送速度

試著透過 Zaurus 與 PC 的 USB 連線,利用網芳傳送一個大檔案到 CF 卡,然後開流量監視軟體,發現傳送速度的極限約在 500 k/s 左右。

我想瓶頸應該是在 Zaurus。


閱讀全文 ...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20) - FreeNoteQt

FreeNoteQT - 準備用來替換在 PALM 上使用的 BugMe!。



為了試用,隨手畫了上面的圖,看來這個軟體遠勝 BugMe!。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下列幾點:
  • FreeNoteQT 網頁上寫的:

    • huge canvas
    • export to the PDF form
    • freehand lines are formatted automatically
    • freehand curves are formatted automatically

  • 支援 layer

  • 可以用 "copy/paste/eraser" 的方式來 "複製/拖拉" 物件

  • 可以輸出成 PNG 檔

  • 手寫很順

  • 很容易控制
其它的還在觀察中。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27日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19) - 轉移 PALM 的 PIM 資料到 KDE Pim

怎麼想也是帶一部機子比帶兩部方便,所以決定把 PALM 上的資料漸次轉移到 Zaurus 上。決定先從 PALM 的 "Date/Todo/Address" 開始,目標是轉移到 KDE Pim;Memo 的部份還沒找到替代軟體,還是用 Zaurus 內建的 "Text Notes"。

KDE Pim 中的 KO/Pi 的畫面:



KDE Pim 中的 KA/Pi 的畫面:



我目前在 Zaurus 上使用的 PIM 軟體:



過程是斷斷續續做的,沒做筆記,底下只是回想的綱要:

  1. 下載 KDE Pim:

    須要 Zaurus 端的:KDE Pimopenssl。(openssl 程式庫是 KDE Pim 中的 OM/Pi 要用的)

    及 Windows 端的:KDE Pim

  2. 安裝:

    Zaurus 上的軟體解開後共有 10 個 ipk 檔,通通裝到 Zaurus 上。內容主要有四個程式:

    • KO/Pi: Datebook + Todo List
    • KA/Pi: Address Book
    • PWM/Pi: 準備拿來替代 Splash ID,紀錄密碼、個人資料用的
    • OM/Pi: email client 軟體,還沒試用

    不過,當初在安裝 ipk 的時候,想說有 10 個檔,懶的一個個按,就開 terminal 下指令 "ipkg install *.ipk",安裝結果正常,可是後來要與 Sharp 的 DTM 資料同步時一直失敗,問題不知在那。後來還是開 "新增/移除 程式" 一個個安裝。

    另外,Windows 上的 KDE Pim,置放的目錄不能有中文字,否則 KA/Pi 會無法修改資料。Windows 端的軟體只有 KO/Pi 及 KA/Pi。

  3. 用 HotSync 把 Palm 上的資料同步到 Palm Desktop 上。

  4. 用 Zaurus 的同步軟體,把資料從 Windows 端轉移到 Zaurus 端。

    在同步時,要記得在 Intellisync 中設定,把所有的 "Todo/Datebook" 資料都轉移。(預設只有未發生的事件才會轉移)

    其中 Zaurus 的資料是放在 /home/zaurus/Applications/dtm 下。如果想要重來,可以砍掉其下的:SLADRS*.*、SLDATE*.*、SLTODO*.*、SLMEMO*.*。其它的不要亂砍,我曾砍掉過 SLFLER*.*,結果是相關的程式都無法啟動。

  5. 用 KO/Pi 及 KA/Pi 內建的同步功能,把 Sharp DTM 的資料同步進 KDE Pim。

    但在要同步之前,最好先關掉 Zaurus 內建 "Calendar/Todo List/Address Book" 的快速啟動功能,並且退出。不然,在同步後 KDE Pim 的程式會 WriteBack 資料回 DTM,但是原來內建的程式仍常駐在記憶體上,結果會無法同步或是資料錯亂。

    KDE Pim 的資料都在 /home/zaurus/kdepim 下,如果想要重來,把整個目錄砍掉就行。其中 KA/Pi 的資料是在 apps/kabc/std.vcf,KO/Pi 的資料是在 apps/korganizer/mycalendar.ics。兩個檔都是文字檔。

  6. 重整 std.vcf 的內容:

    KA/Pi 會把所有原來在 PALM 上列為 "行動電話" 的資料,都轉移成 "Home Mobile"。用 sed 把 std.vcf 檔中的 "Type=home;Type=cell" 文字段落都替換成 "Type=cell"。如果有兩隻以上的 Mobile 也沒關係,KA/Pi 會辨識出來。

    如果在 PALM 的 email 欄位有放兩個以上的 email address,其中的換行字元會被誤判,所以用 sed 把所有的 "EMAIL:*sp" (整行) 及 "*sp" (開頭 EMAIL,結尾是 *sp) 都殺掉。

    另外,KA/Pi 的分類不能用中文字元,把所有分類的中文字元都用 sed 替換成英文字。再進 KA/Pi,重建那些新的分類。

    在覆寫檔案回 std.vcf 時,要記得先把 KA/Pi 停掉。(如果有快速啟動,也要先停掉)

  7. 重整 mycalendar.ics 的內容:

    因為我在 PALM 端用的是 Agendus,它會在 "Todo/DateBook" 紀錄的 "Memo" 欄位放進一些特有的標記。把 mycalendar.ics 用編輯器打開後,找 DESCRIPTION 的欄位,觀察一下,可以找出那些標記的模式,用 sed 把它們砍掉。(細節忘了。其實不做也沒關係,我的潔癖而已。)

    不知是那裏錯誤,我有些在 PALM 上設為重覆發生的事件,轉移到 KO/Pi 後,都變成一筆筆單獨的重覆紀錄,數量很多 (不過好像又有些是正常的,不確定)。用 awk 抓 mycalendar.ics 上面 "BEGIN:VEVENT" 及 "END:VEVENT" 成對與 "BEGIN:VTODO" 及 "END:VTODO" 成對的段落,切成一個個的檔案;再用 grep 找出,把那些重覆紀錄的檔案砍掉,只留最早的一筆;再把各個檔案合併回來;最後再進 KO/Pi 設定重覆的條件。(細節忘了)

    另外,KO/Pi 的分類不能用中文字元,把所有分類的中文字元都用 sed 替換成英文字。再進 KO/Pi,重建那些新的分類。

    在覆寫檔案回 mycalendar.ics 時,要記得先把 KO/Pi 停掉。(如果有快速啟動,也要先停掉)

  8. 將 Zaurus 的 KDE Pim 與 Windows 上的 KDE Pim 同步:

    我試過用 Pi-Sync 的方式,不穩定,時而可以,時而不行。不知問題在那。

    用過 Remote file 的方式,不方便設定。(scp 是用 putty 的 scp 版本)

    最後是選擇用 Local file 的方式,直接用 Windows 上的 KA/Pi 及 KO/Pi 同步 Zaurus 上分享出來的網芳上的檔案。但是 Zaurus 的 KA/Pi 在同步前要先停掉,因為它不會辨識到檔案是否有被異動;KO/Pi 比較聰明,它會在辨識到檔案異動後,自行再同步一次。

  9. 之後異動過資料,只要重覆上個步驟就可以了。

不過,我最後發現,其實 PIM 在 PALM 上才是王道。簡單直覺的使用環境。

KDE Pim 算是夠華麗了,可是不夠直覺。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24日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18) - 與 Windows 同步 PIM 的資料

主要是從 TWZUG 看來的,基本上照著做就行了。

不過我是選擇用 USB-TCP/IP 來同步,且同步的對象是 Palm Desktop。

另外,在 "Calendar/Address Book/Todo List/Text Notes" 四項要先新增一筆紀錄,不然同步的時候,程式會當掉。(我是特例嗎?)
還有,Zaurus 內建的 PIM 功能,與我在 PALM 上慣用的 Agendus 比較起來,實在是太陽春了。看來要找個替代的軟體。

只要 "Calendar/Address Book/Todo List/Text Notes/Shadow Plan/PMT xl/Splash ID/BugMe/Plucker" 這幾項有替代的軟體,大概就可以放下 NX70,只帶 Zaurus 了。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21日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17) - Timer Sync

用 opie-sh 寫了個小工具:"Timer Sync",用來將 Zaurus 的時間與 ntp server (ntp: Network Time Protocol) 的標準時間同步。

這一張是執行時的畫面,簡單的文字畫面而已:



如果點選 "Sync",同步後的回應:



如果點選 "Config",會有個下拉式選單,可以改變預設的 ntp server:



發現 opie-sh 算是個彈性很大,又很容易上手的工具。晚點把程式碼補上。
#/bin/bash

create_background () {
  echo "<h1>$PROGNAME</h1>
    <ul><li>Sync:<br>
    &nbsp; sync the timer of Zaurus with the ntp server
    <br></li>
    <li>Config:<br>
    &nbsp; change the default ntp server
    <br></li>
    <li>Cancel:<br>
    &nbsp; quit
    <br></li></ul>"   | opie-sh -t "$PROGNAME" -f &
  SCREENCLEAN=$!
  sleep 2
}

clean_background () {
  kill $SCREENCLEAN
}

PROGNAME="Timer Sync"
NTPLST="ntp-servers.lst"

DIRNAME="`dirname $0`"
CURPATH="`pwd`"

cd "$DIRNAME"
create_background

BREAK=0
while [ $BREAK -eq 0 ]; do

  opie-sh -m -g -t "$PROGNAME" -M "<p>Timer Sync</p>"     -0 "Sync " -1 "Config" -2 "Cancel"

  case $? in
  0)
    RESULT="`ntpdate "\`head -1 $NTPLST\`" 2>&1`"
    if [ $? -eq 0 ]; then
      BREAK=1
    fi

    RESULT="`echo "$RESULT"       | sed -e "s/^/<p>/g" -e "s/$/<br><\/p>/g"`"
    opie-sh -m -g -t "Response from NTP Server" -M "$RESULT"
    ;;
  1)
    RESULT="`opie-sh -i -l -g       -t "Select the Default NTP Server"       -L "NTP Server: "       -F "$NTPLST"`"
    if [ $? -ne 255 ]; then
      RESULT="$RESULT\n`egrep -v -e "$RESULT" "$NTPLST"`"
      echo -e "$RESULT" > "$NTPLST"
    fi
    ;;
  *)
    BREAK=1
  esac
done

clean_background
cd "$CURPATH"
其中的 $NTPLST (檔案 ntp-servers.lst),內容是 ntp 伺服器的列表,置於與上列 script 同一目錄下即可。我用的是下列這些:
time.nist.gov
time.stdtime.gov.tw
freq_f.stdtime.gov.tw
time.chttl.com.tw
clock.stdtime.gov.tw
time.windows.com
tick.stdtime.gov.tw



閱讀全文 ...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16) - sudo

主要是為了試 opie-sh,用 su 後執行 opie-sh,會有這樣的錯誤訊息:
Qt/Embedded data directory is not owned by user 0
所以就去找了 sudo 來用。

安裝後預設的 /etc/sudoers 檔是空的,要用 visudo 指令來編輯它 (或隨便找個編輯器來編輯 /etc/sudoers 也行)。我的設定很簡單:
root ALL=(ALL) ALL
zaurus ALL=(ALL) ALL


閱讀全文 ...

[BLOG] Blogger 的 Template 調校 - 4

因為原來的 Feed2JS 忽然變得與中文不相容,改用 RSS Digest 來做分類。


閱讀全文 ...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15) - Opie-SH

亂逛時發現的,對簡單的例行工作,可以用 script 給與 GUI 界面:

Opie-sh

不過試了一下中文,會出現亂碼。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19日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14) - 與 Windows 以 USB Net 連接

其實與前一篇 [Linux] Debian on My ThinkPad R40 (7) - 與 Zaurus 以 USB Net 連接 的作法相似。只差在:
  1. 要先安裝 Windows 上的 USB Driver。 (C760/C860 光碟的 USBdrivers 目錄)

  2. NAT 的部份要啟動 Windows 的 "網際網路連線共用"。

  3. 每次重新拔插 USB 線後,Windows 都會把 USB 網路連線的 TCP/IP 設定為使用 DHCP。
所以問題只在 Zaurus 端,我們要把 routing table 少的 default gateway,及 resolv.conf 少的 name server 設定變成自動程序。

底下是我的改法,修改 /etc/hotplug/usbd.conf,在每一行的
echo "range $SUBNET.? range $SUBNET.?" >> $dhcpd_conf
之後,加上一行
route add default gw $SUBNET.? dev usbd0
其中的 "?" 會變,新增一行的 "?" 值,依前一行而定。

在 usbd_net_if_up 的最後面加上
if [ ! -f /etc/hotplug/resolv.conf ]; then
  cp /etc/resolv.conf /etc/hotplug/resolv.conf
  sed -e "s/^nameserver/#nameserver/g" /etc/hotplug/resolv.conf > /etc/resolv.conf
  echo "nameserver 168.95.1.1" >> /etc/resolv.conf
  echo "nameserver 168.95.192.1" >> /etc/resolv.conf
fi

在 usbd_net_if_down 的第一行加上
if [ -f /etc/hotplug/resolv.conf ]; then
  cp /etc/hotplug/resolv.conf /etc/resolv.conf
  rm /etc/hotplug/resolv.conf
fi

這樣在每次用 USB 線連接 Windows 或 Debian 時,就可以直接連上網際網路了。
不過其實 usbd_net_if_down 程序不會在一拔掉 USB 線時就被執行,試了幾次,只能確定 Zaurus 進入 suspend 模式 (就是 "電源 Off" 時,不過我覺得用 suspend 是比較精確的講法) 時,該程序會被啟動。
當然,我的 Debian 也受惠於這樣的修改,用不著在與 Zaurus 連接時,還要到 Zaurus 下指令,我也順便把 Debian 上的設定改為 DHCP。
iface zaurus inet dhcp
  #dns-nameservers 168.95.1.1 168.95.192.1
  up echo "nameserver 168.95.1.1" > /etc/resolv.conf
  up echo "nameserver 168.95.192.1" >> /etc/resolv.conf
  up echo "1"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up iptables -t nat -A POSTROUTING -o eth0 -s 192.168.129.201 -j MASQUERADE
  down iptables -t nat -D POSTROUTING -o eth0 -s 192.168.129.201 -j MASQUERADE
  down echo "0"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2005/01/26 修正:

因為連線太久後,DHCP 會重給資料,導致 Debian 在 ifup 時改的 name server 又會被覆寫。所以在 Zaurus 的 /etc/hotplug/usbd.conf 中多加一行 (位於 echo "option netbios-name-servers ......" 之前):
echo "option domain-name-servers 168.95.1.1,168.95.192.1;" >> $dhcpd_conf
並且把 Debian 的 logical interface 中有關 nameserver 的內容都去掉。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17日

[Linux] Debian on My ThinkPad R40 (7) - 與 Zaurus 以 USB Net 連接

拿到 Zaurus 近兩個星期,第一次使用 USB 連接線。想說試著與 Debian 連接,結果大出意料之外,遠比想像中容易。

把 USB 線連接兩頭之後,第一個反應是查 /var/log/messages,結果多了下面這一段:
localhost kernel: usb 2-1: new full speed USB device using address 2
localhost kernel: usb 2-1: control timeout on ep0in
localhost kernel: usb 2-1: control timeout on ep0in
localhost kernel: usb 2-1: new full speed USB device using address 3
localhost usb.agent[3818]: usbnet: loaded successfully
localhost kernel: usb0: register usbnet at usb-0000:00:1d.1-1, Sharp Zaurus, PXA-2xx based
localhost kernel: usbcore: registered new driver usbnet
顯然是 hotplug 有測到 Zaurus,而且是 usbnet。用 ifconfig -a 查,多了一項 usb0 的裝置:
usb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
    BROADCAST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0
    RX bytes:0 (0.0 b) TX bytes:0 (0.0 b)
所以我的工作只剩設定 usb0 而已。試了幾次,我在 /etc/network/interfaces 中加了個 logical interface:
iface zaurus inet static
    address 192.168.129.1
    netmask 255.255.255.0
    network 192.168.129.0
    broadcast 192.168.129.255
    up echo "1"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up iptables -t nat -A POSTROUTING -o eth0 -s 192.168.129.201 -j MASQUERADE
    down iptables -t nat -D POSTROUTING -o eth0 -s 192.168.129.201 -j MASQUERADE
    down echo "0"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然後用:
ifup usb0=zaurus
ping 192.168.129.201
結果回應正常。

在 Zaurus 上用 ping,結果只有 192.168.129.1 有回應。查 route table,少了 default gateway,所以下指令:
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129.1 dev usbd0
之後,ping 的回應正常。可是用 opera 仍無法上網,查 /etc/resolve.conf,name server 只有 127.0.0.1,所以加兩行:
nameserver 168.95.1.1
nameserver 168.95.192.1
大功告成。Zaurus 可以用 USB 透過 Debian 連上網路了。
192.168.129.1 (PC) 及 192.168.129.201 (Zaurus) 這兩個特定 IP 是前一陣子上網亂看 Zaurus 的資料發現的,不過不記得是在那看到的。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16日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13) - Joe's Own Editor

一樣是老骨頭用的工具,按鍵相容於 WordStar/Turbo Pascal/Turbo C 編輯器。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此下載。至於那些 Ctrl/Meta/F1 鍵怎麼按,可以參考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10) - Key Bindings



閱讀全文 ...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12) - Midnight Commander

這大概是老骨頭都熟悉的工具,從 DOS 的 Norton Commander 進化而來的 Midnight Commander (暗夜司令?)。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此下載。至於那些 Ctrl/Meta/F1 鍵怎麼按,可以參考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10) - Key Bindings

另外,可以在 .profile 中加上這兩行:
export COLORTERM=1
alias mc="mc -a"
第一行是為了 su 或 remote login 後仍有彩色的 MC 可用,第二行是避免用大於 127 的 ASCII code 來劃線。
2005/01/21 新增,用
alias mc="mc -a -c"
就可以確保有彩色的 MC 可用。


閱讀全文 ...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11) - rsync + samba 備份中文檔名的檔案

大概很多人都用過 rsync 來備份 zaurus 上的檔案,不過這一遇到中文檔名的檔案就破功了。rsync 不會視檔案編碼系統的不同來轉譯檔名,中文檔名的檔案一備份到 Windows 或 Linux,檔名就變成一堆亂碼。

另一個不方便之處是 Windows 上一般都不支援 rsync,還須得要自行安裝軟體 (我是用 cygwin + openssh + rsync)。

不過在試完 samba 後,忽然有個想法:既然 samba 可以轉譯 utf8 的檔名為 codepage 950 (差不多就是 BIG5 啦!),那只要用 zaurus 來 mount 自身分享的檔案,雖然在 zaurus 自身 mount point 上看到的檔名是一堆亂碼,不過只要在 codepage 950 的系統上,那些亂碼就會變成正常的中文字。而且只要 zaurus 上有 rsync,就不用擔心 Windows 系統上是否要安裝 rsync 了。

實作方式如下:
  1. 先安裝 rsync 軟體。

  2. 設定 zaurus 上的 samba,請參考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9) - 連上網路芳鄰

  3. 設定 Windows 上的分享目錄。

  4. 剪下下面的 script,存成文字檔放到 zaurus 上,權限改為 700。(2005/01/21 修正了部份 script)
    #!/bin/bash

    TIME_START=`date`

    function check_mount () {
      mount | grep "^$1" > /dev/null
      if [ $? -ne 0 ]; then
        smbmount "$1" "$2" -o "username=$3,password=$4"
        if [ $? -ne 0 ]; then
            let $5=1
            check_umount
            exit 1
        fi
        let $5=1
      else
        check_umount
        exit 1
      fi
    }

    function check_umount () {
      if [ $LOCAL_UMOUNT -eq 1 ]; then
        smbumount "$LOCAL_MOUNT"
      fi
      if [ $REMOTE_UMOUNT -eq 1 ]; then
        smbumount "$REMOTE_MOUNT"
      fi
    }

    LOCAL_SHARE="//localhost/home"
    LOCAL_MOUNT="/mnt/sync/local" <-- 掛載本地端的掛載點,若沒有此目錄要先建立
    LOCAL_USER="root"
    LOCAL_PASS="xxxxx" <-- root 在 本地端的 samba 密碼
    LOCAL_DIR="Main_Memory" <-- 在本地端 samba 下,須同步的目錄
    LOCAL_UMOUNT=0

    REMOTE_SHARE="//netbios_name/share_name" <-- 遠端分享的位址
    REMOTE_MOUNT="/mnt/sync/remote" <-- 掛載遠地端的掛載點,若沒有此目錄要先建立
    REMOTE_USER="aaaaa" <-- 遠地端的使用者帳號
    REMOTE_PASS="yyyyy" <-- 遠地端的使用者密碼
    REMOTE_DIR="."
    REMOTE_UMOUNT=0

    check_mount "$LOCAL_SHARE"  "$LOCAL_MOUNT"  "$LOCAL_USER"  "$LOCAL_PASS"  LOCAL_UMOUNT
    check_mount "$REMOTE_SHARE" "$REMOTE_MOUNT" "$REMOTE_USER" "$REMOTE_PASS" REMOTE_UMOUNT

    rsync -avSc --delete "$LOCAL_MOUNT/$LOCAL_DIR" "$REMOTE_MOUNT/$REMOTE_DIR"

    check_umount

    TIME_END=`date`

    echo "From: $TIME_START"
    echo "To: $TIME_END"
  5. 執行此 script。然後就可以檢查是否有同步成功了。

這項工作其實是我在 [Linux] Debian on My ThinkPad R40 (5) - 無線網路的設定 中,所提及想做的工作之一。

不過這樣的型態只適合作為文件的備份,而不適合作為檔案系統的備份。因為在 samba 下,檔案的權限及擁有者等屬性消失了,且鏈結都只單純地以檔案的型式存在,所以無法作為將來復原的依據。(所以我只用這備份 /home/zaurus/Documents (就是 samba 下的 Main_Memory) 下的檔案,全系統的檔案備份,我還是依靠 rsync + ssh。)

另一個問題是遇到日文或其它 codepage 的檔名,samba 一概視而不見。不過還好,我大概只會用中文的檔名。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15日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10) - Key Bindings

因為 Zaurus 的鍵盤配置與一般 PC 的 qwerty 配置不同,所以有許多按鍵要用特殊的 key binding 才能按出來。底下記錄我所知道的一部份 (一部份是試出來的,一部份是看 SL-C700の一般的なTips,一部份是看 HighNo 的網頁),也希望大家能一齊來補足:
  • Screen Shot: Fn + Shift + C
  • "{": Fn + Shift + ,
  • "}": Fn + Shift + .
  • "`": Fn + Shift + -
  • Ctrl A ~ Ctrl Z: Fn + Shift + A ~ Fn + Shift + Z
    就是 Ctrl-A 可用 Fn + Shift +A 替代,餘類推,但 Ctrl-C 除外。
  • F1 ~ F10: Cancel + 1 ~ Cancel + 0

2005/01/16 補充:
  • Alt A ~ Alt Z: Cancel + A ~ Cancel + Z
    Cancel 大概就像是 Meta/Esc 的混合體,可類比於 PC 上的 Alt/Esc 鍵。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14日

[Linux] Debian on My ThinkPad R40 (6) - userspace 掛載網芳

試了好久才試出來,在 userspace 掛載網路芳鄰的分享區。幾個重點:

  • /etc/fstab: 大概長這樣
    # <file system> <mount point> <type> <options> <dump> <pass>
    //host/share /mount/point smbfs rw,users,noauto,credentials=filename,codepage=950,iocharset=big5 0 0
  • filename 檔案下記載 username 及 password,格式是這樣:
    username = aaa
    password = bbb
  • 其中的 users 若寫成 user,則使用者只能掛載,不能卸載。

  • filename 的權限沒一定的限制,只要使用者讀得到就可以。

  • /mount/point: 使用者要是 owner。

另外,以 debian 掛上 zaurus 的 samba server 後,試著用 "許功蓋" 的檔名,沒有問題。
卸載有時會有 "device is busy" 的回應而無法卸載。可用 "lsof" 指令查何者正佔用中,或者用 "ps ax" 查有無 "konqueror" 佔用。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13日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9) - 連上網路芳鄰

主要是看到 czh 在 PIL 上的文章雪藍地的中英夾雜,知道 Zaurus 也可以上網芳。所以安裝了相關軟體來試試看。

分兩個部份:
  • 讓區網上的電腦可以存取 Zaurus 上的檔案,就是 Zaurus 作為 samba server 的模式。
  • 讓 Zaurus 看得到區網上其它電腦的檔案,就是 Zaurus 作為 samba client 的模式。

先是 samba server 的部份。

為了讓 Zaurus 下 Unicode 編碼的中文檔名在其它電腦能正確顯示,先至 此處 下載 codepage.950unicode_map.950,並且將它轉存至 Zaurus 下的 /home/root/usr/lib/samba/codepage/ 目錄中。

為了讓 Samba 可以管制帳號,免得一連上 AP,檔案就被一覽無遺,請先下載 smbpasswd,並且安裝起來。(請先不要執行它,它預設會產生密碼於 /etc/smbpasswd 檔,這個檔案實際連結至 /usr/local/samba/private/smbpasswd,與系統原來的目錄樹並不一致。)

再來是修改 /home/root/usr/lib/samba/smb.conf 檔,以我目前的設定檔為例 (非白色字是我有更動過的部份):
[global]
# workgroup is either a domain name or a workgroup name
    workgroup = Xxxxx <-- 網芳群組名稱
    netbios name = Zaurus <-- 網芳主機名稱
    server string = Zaurus <-- 網芳主機註解
    log file = /dev/null
#
# encrypt passwords is required for Win98, NT and Windows 2000
#
    encrypt passwords = yes
    security = user <-- 下面三行是有關帳號管制的部份
    smb passwd file = /home/root/usr/lib/samba/private/smbpasswd
    username map = /home/root/usr/lib/samba/smbusers

    coding system = utf8
    client code page = 950 <-- 下面兩行是為了中文的相容性。(詳此處)
    valid chars = 0xb9
    force create mode = 0755
    strict sync = yes
    sync always = yes

    interfaces = lo eth0 usbd0 bnep0 <-- 無線網路介面 eth0 及本機界面 lo
#   wins support = yes
[system]
    comment = System Folder
    path = /root/samba
    valid users = root
    read only = no
    browseable = no <-- 預設是 no,所以要手動下 //Zaurus/system 才能連接
    guest ok = no
    force user = root
[home]
    comment = for User Data
    path = /home/samba
    valid users = zaurus root
    short preserve case = no
    read only = no
    guest ok = no
    force user = zaurus

再來就可以用 smbpasswd 指令來新增 samba 的 user,此時就會以 "smb passwd file" 來決定密碼檔的實際位置。
  • smbpasswd -a username: 新增 user,要 root 才能執行。
  • smbpasswd -U username: 更改 user 的密碼。除 root 外,可各自更改自己的密碼。

如果不介意每次都開終端機執行程式的話,只要用 root 直接下指令:
/etc/rc.d/init.d/samba {start|stop}
就可以啟動或停止 samba server。

如果想要有 GUI 介面的話,可以下載 SambaController 來使用。(要記得給 root 權限)

在啟動網芳後,就可以在 PC 端來看是否正常運作了。

註:如果不給 "netbios name",會預設以 "Zaurus";如果不給 "server string" 會預設以 "Samba 2.0.7-ja-2.2" (依版本號不同)。

註:如果要有中文的群組/主機名稱,要用 BIG-5 編碼的中文字元

註:smbusers 是 username 的對應檔,檔案內文形式如下:
zaurus=aaa
root=bbb
則在登入網芳時,會把 aaa 視作 zaurus 的帳號。

註:如果想要在 PC 端簡易地瀏覽 zaurus 上的整個目錄樹,可以在 /home/samba 新增一個連結檔到整個目錄樹:
ln -s / /home/samba/root

再來是 samba client 的部份。

這個部份比較單純,只要至 此處 下載 smbmountlibncurses 就可以了。

要掛載目錄時:
smbmount //netbios_name/share_name /mount/point/dir -o username=aaa,password=bbb
不過因為此處無法下 codepage 及 iocharset 的參數,所以中文檔名無法正確顯示。

日本人另有放出可掛載 codepage 932 的日文用 smbmount_2.2.8a-ja-1.1lz1_arm.ipk,不過我試用了一下,改用參數 codepage=950 的方式,仍無法正常看到中文檔名。而且感覺上較不穩定,所以我還是延用舊版。

另外,如果想要有 GUI 界面的話,可以下載 SmbMounter 來使用,不過穩定性好像不是很高。(一樣記得要給 root 權限)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11日

[Linux] Debian on My ThinkPad R40 (5) - 無線網路的設定

為了實驗 Zaurus 與 Debian 間透過無線網路同步,所以試著在我的 R40 的 Debian 系統上建立無線網路 ad-hoc 模式的 NAT 環境 (透過 AP 的話,移動性就降低了)。主要有下列三個目標:
  • 建立檔案層級的同步,Zaurus 上的檔案可以備份到 Debian 上。
  • 建立類似 PALM Desktop 的 Install Tool 工具,進行程式的自動安裝。
  • 在沒有 AP 的情形下,Zaurus 可以透過 Debian 無線上網。
前兩項目標打算利用 wireless + rsync + ipkg 完成,第三項則只要有 ad-hoc 的 NAT 環境就行了。實作的方式依預想該沒有問題,但實際的作法還要嘗試。今天只有完成 Debian 上的無線 ad-hoc NAT 環境。

在我的 R40 上使用的是一張二手非 Intel 非 IBM 的 Mini PCI 無線網卡,基本上我也不清楚是什麼廠家製造。但在 Windows 下找到的型號是 "Toshiba Wireless LAN Mini PCI Card",在 Linux 下也會自行載入 orinoco 的模組而正常驅動。
基本下須手動執行的有下列數項:
  1. 系統未預設安裝 wireless-tools,須先安裝:
    sudo apt-get install wireless-tools

  2. 用 iwconfig 指令查出無線網卡的 interface:
    /sbin/iwconfig

    基本上從輸出的結果很容易就可以判定是何者。我的無線網卡的 interface 是 eth2。

  3. 設定網路環境,編輯 /etc/network/interfaces,加入下列的 logical interface (請參考 Debian 參考手冊 - 網路設定):
    iface mfhsieh-r40 inet static
      address 10.1.1.1
      netmask 255.255.255.0
      network 10.1.1.0
      broadcast 10.1.1.255
      wireless_mode ad-hoc
      wireless_essid XXXXX
      wireless_channel A
      wireless_key restricted s:YYYYYYYYYYYYY
      wireless_power on
      up echo "1"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up iptables -t nat -A POSTROUTING -o eth0 -s 10.1.1.2 -j MASQUERADE
      down iptables -t nat -D POSTROUTING -o eth0 -s 10.1.1.2 -j MASQUERADE
      down echo "0"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其中各行的意義如下:
    • iface mfhsieh-r40 inet static: 建立 logical interface "mfhsieh-r40",採靜態的配置。

    • 從 address 到 broadcast 行:即一般的網路設定。因我的 lan 是 192.168.0.0 區段,所以此處選用 10.0.0.0 區段。

    • 從 wireless_mode 到 wireless_power 行:指定採用 ad-hoc 的點對點模式,ESS-ID 為 "XXXXX" (自選命名),選用第 A 個頻道 (1 ~ 11 任選其一),其共用金鑰為 "YYYYYYYYYYYYY" (共 13 個字母),並啟動電源管理模式。

    • up 的兩行:當 logical interface 啟動時,啟動最簡單的 MASQUERADE 防火牆。其中 10.1.1.2 是打算設定在 Zaurus 上的 IP。

    • down 的兩行:當 logical interface 關閉時,關閉原建立的 MASQUERADE 防火牆。

  4. 啟動 logical interface:
    sudo ifup eth2=mfhsieh-r40

    並可用下列指令檢查 eth2 是否正常啟動:
    ifconfig eth2

  5. 再來就是設定 Zaurus 端的網路,都是圖形介面,只要 mode/essid/channel/key 四項都匹配,應該就沒什麼問題。設定完就可以測試 Zaurus 是否可透過 ad-hoc 的 NAT 模式上網了。

  6. 最後是關閉 logical interface:
    sudo ifdown eth2
註:在此是假設原先 /etc/network/interfaces 中即無 eth2 的 physical interface;若有,請自行變化。
其實在 Windows 下也可這樣玩啦!不須要額外的軟體,只要會設定也是可以建立 ad-hoc 的 NAT 環境。雖然 Windows 是圖形介面,可是我常按到頭昏,忘記那個選項該在那裏設定。我覺得在 Debian 下還單純一些,所有的東西在一個檔案中,設定檢查都方便。

在 Windows 下還有幾點令我很困擾,每次明明就設定好了 ad-hoc 的 NAT,第一次總是會連不上,要再搜尋好幾次才能連上;另外如果點對點間接續╱斷開數次,常常連原來的對外網路也掛了。Orz!


閱讀全文 ...

[Linux] Debian on My ThinkPad R40 (4) - 多重開機的設定

上次重裝 debain 後,一直維持在以 debian 為預設開機分割區,但其實比較常用的還是 Windows。把它加工了一下,讓 Windows 為預設開機分割區。

先列出我的磁碟分割 (其實是很簡單的分割):
  1. /dev/hda1: Windows XP (cylinder: 1 ~ 2611)
  2. /dev/hda2: Linux (cylinder: 2612 ~ 3917) (active, grub 安裝於此)
  3. /dev/hda3: W95 Ext'd (LBA) (cylinder: 3918 ~ 9435)
  4. /dev/hda5: FAT32 (cylinder: 3918 ~ 9371)
  5. /dev/hda6: Linux swap (cylinder: 9372 ~ 9435)
主要的工作只有兩項:
  1. 調整 /boot/grub/menu.lst: 把檔案最後的那部份
    title 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root (hd0,0)
    savedefault
    chainloader +1
    移到下面這一行之前
    # Put static boot stanzas before and/or after AUTOMAGIC KERNEL LIST
    大致上這樣就會以 /dev/hda1 為預設開機分割區了。

  2. 通常為了保險,我也會讓 Windows 的開機管理員可進入 Linux 的分割區。傾印 /dev/hda2 的開機磁區:
    sudo dd bs=512 count=1 if=/dev/hda2 of=bootsect.lnx
    之後把 bootsect.lnx 移到 C:\ 下,並將 C:\boot.ini 最後加入:
    c:\bootsect.lnx="Debian GNU/Linux"


閱讀全文 ...

[亂拍] 今日早晨的陽明山很夢幻

今日早晨的陽明山很夢幻




閱讀全文 ...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8) - 小發現

對 Zaurus 老手來說,下面提的可能都是常識。但對我這個新手而言,卻是剛發現的小技巧。
  • 畫面擷取:
    同時按下 "Fn" + "Shift" + "C",可以把當時的畫面轉存成 bmp 的圖檔。存檔的優先順序是:
    1. CF 卡:存在根目錄下的 Screen_Files (對 Zaurus 來說,就是 /mnt/cf/Screen_Files)。
    2. SD 卡:存在根目錄下的 Screen_Files (對 Zaurus 來說,就是 /mnt/card/Screen_Files)。
    3. internal flash:存在家目錄下的 Documents/Screen_Files (對 Zaurus 來說,就是 /home/zaurus/Documents/Screen_Files)。

  • 新增時區:
    原先在 "設定" 頁下的 "日期/時間 設定" 沒有 "台北" 這個時區,只要到 "應用程序" 頁下的 "時間設定" 調整任一個時間為 "台北",那回到原 "日期/時間 設定" 處就可以看到多了一個 "台北" 時區。





  • 輸入鍵盤未標明的字元:
    原先我在進終端機輸入指令時,一直納悶為何鍵盤沒有反引號字元 "`" (熟 shell script 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很常用),到後來用系統內附的 "鍵盤" 輸入法,比對有無按下 "Shift" 的差異,才發現用 "Fn" + "Shift" + "-" 就可以輸入 "`" (原先 "Fn" + "-" 為輸入 "@")。其它同理可推,大致是相同的作法。(小抱怨一下,Zaurus 鍵盤的配置,似乎是與一般 PC 的 qwerty 鍵盤不一樣。以 "@" 為例,在 PC 鍵盤上是按 "Shift" + "2"。)





  • 如盲腸般存在的 fontdir:
    在 /home/QtPalmtop/lib/fonts 下的 fontdir 檔案,不管內容是什麼,就算是個空檔也行,那一切都正常運作。但如果把這個檔案殺掉,系統馬上就當掉。
    (註:如果要嘗試殺掉 fontdir,請先開好終端機程式,如果系統失常,還可馬上新增回 fontdir 檔。)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10日

[BLOG] Blogger 的 Template 調校 - 3

Reder 的教學,我也在 blogger 上加了分類。

看來是方便多了。

不過還是希望 google 能為 blogger 加上分類的功能,或是像 Gmail 的 tag 就更好了。
另外,一樣是從 Reder 處 (偷?) 看到的,也加上了 referrertrackback 的顯示。
又,在 zonble's promptbook 看到一個小秘技,也把它套上了。


閱讀全文 ...

[BLOG] Blogger 的 Template 調校 - 2

PIL 看到的,參考 blogger 的 help 網頁,讓在 "主頁" 及 "Archive" 上的 post 只顯示前面部份內容。

作法大概是這樣:

  • 調整 template 中 css 的內容,加入下面這一段:
    <MainOrArchivePage>
        span.fullpost {display:none;}
    </MainOrArchivePage>
    <ItemPage>
        span.fullpost {display:inline;}
    </ItemPage>

    所以在 Main or Archive 中,style 為 fullpost 的 span,其內容將會被隱藏;而 ItemPage (個別post) 下,同樣的 span 會顯示出來。
  • 在 template 中加入連到完整 post 的鏈結,所以在原 template 的 <$BlogItemBody> 下方加入:
    <MainOrArchivePage><br />
        <a href="<$BlogItemPermalinkURL$>">Read more!</a>
    </MainOrArchivePage>
  • 在 post 中控制何處要被隱藏:
    <span class="fullpost">
        ... 將會在 Main or Archive 中被隱藏的部份 ...
    </span>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8日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7) - 多貼幾張中文化後的圖










閱讀全文 ...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6) - 中文化及其自動程序

放假日比較有空,把放了幾天沒完成中文化Zaurus 偽 C860 (SL-C760 的機器,灌上 SL-C860 1.10 JP 的 ROM,再用升級檔的方式,改至 1.40 JP 版) 給中文化了。一共試了兩個版本:第一種是使用 efont 字型;第二種是使用自製的 arial + mingliu 字型。看了一下,還是 mingliu 字型比較漂亮。(註:mingliu 字型就是 windows 下內附的新細明體。)

這是使用 efont 字型的結果,我把原來 CKeyboard 所附的 taipei 字型刪除了,改連結至 efont 字型。系統內附的 lcfont 字型當然是刪除了,helvetica 字型則是改連結至 efont 字型。

使用 efont 字型有個缺點,系統內附的字型幾乎都須刪除,不然就只看到一堆方塊字。最後我只留下 fixed 字型給 embeddedkonsole (終端機軟體) 使用。



這是使用 arial + mingliu 字型的結果,我把原來 CKeyboard 所附的 taipei 字型刪除了,改連結至 mingliu 字型。系統內附的 lcfont 字型當然是刪除了,helvetica 字型則是改連結至 arial 字型,另外 mingliu 字型的連結則是新增至 fonts 目錄。

比較特殊的是,我覺得在同點數的情形下,arial 字型總是看起來比較粗大,所以在連結時,我把點數偷加 20 後,再連結到 fonts 目錄。

使用 arial + mingliu 字型,似乎是不會受到系統內附字型的影響,共存時也不會有方塊字出現 (尚待廣泛的實驗)。

另外,從下面第三張圖可以發現,畫面上半是 mingliu 字型,下半則是 arial 字型。兩者共存的好像不錯。




底下我把整個中文化的程序詳錄於後:
  1. 先下載 efont 字型 (efont.tgz)中文化語系檔 (zh-TW-C700_0118_arm.ipk)CKeyboard 軟體 (中文輸入法程式)embeddedkonsole (終端機軟體)
  2. 如果想自製字型的話,請參考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5) - 製作 qpf 字型。其中 arial 字型建議要有 80, 100, 140, 160, 180, 220, 340, 460, 700 等幾個大小 (點數加 20 後,大小與原系統的 helvetica 字型匹配);而 mingliu 字型建議要有 110, 120, 130, 150, 160, 200 等 (這幾個大小在 mingliu 字型中,其實是預先描好的點陣字,其它大小的不會比較好看)。
  3. 如果要重灌 ROM 或是升級 ROM 的,請先看:[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2) - "重新開機" 及 "維護模式"[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3) - "DM 模式" 及 "NAND Back UP/Restore"
  4. 把文末最後附的兩段批次檔剪貼後存成 localize.sh/localize_efont.sh。如果有自製字型的話,只須前者;如果沒有自製字型的話,只須後者。
  5. 將檔案先都複製到 SD 卡上。整個目錄架構大概是這樣:
    • SD 卡根目錄
      • Backup 目錄
        • arial 目錄:內有 arial_* 等的自製字型
        • efont 目錄:內有從 efont.tgz 解開的 efont_*_50_t10.gpf (其它不符合這個規則的檔案不須要)
        • mingliu 目錄:內有 mingliu_* 等的自製字型
        • script 目錄:放下面的批次檔 localize.sh/localize_efont.sh。
        • zh -TW-C700_0118_arm:內為 zh-TW-C700_0118_arm.ipk 解開的檔案
          • opt
            • QtPalmtop
              • apps:...
              • i18n:...
    (註:ipk 檔只要把附檔名改為 tgz 後,就可以用 winrar 或是 winzip 之類的軟體解開。
    另外,原來的 embeddedkonsole.desktop 檔有問題,可以剪下面的檔案另存後替換。)

    剛剛下載的軟體 CKeyboard 及 embeddedkonsole 也放到 SD 卡上 (放那都可以)。
  6. 把 SD 卡插到機器上後,依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4) - 中文化前的準備 的內文,把 CKeyboard 及 embeddedkonsole 兩項軟體安裝好。
  7. 執行安裝好的 Konsole 軟體 (其實就是 embeddedkonsole)。下指令如後:
    • su
    • /mnt/card/Backup/script/localize.sh 或是
      /mnt/card/Backup/script/localize_efont.sh
  8. 重開機。
  9. 大功告成。應該就可以看到完整中文化的成果了。

註:為什麼我在中化文語系這部份不直接採用安裝的方式呢?如果有試過的朋友應該知道,因為版本的不符,多少有些不相容的地方。所以我採用比對後再選擇性的安裝到機器上。
底下是前面提到的三個檔案,剪貼後另存成文字檔即可。但須注意, Zaurus 為 UTF-8 的 UNIX 系統,所以要用諸如 Ultraedit 的軟體轉成 UTF-8 UNIX 格式的案檔案。如果有人可以提供空間的話,我想直接把下面的檔案弄成可以直接下載是方便一點。

下面分別是三個檔案 (localize.sh/localize_efont.sh/embeddedkonsole.desktop),每條分隔線間,是個獨立的檔案。
#!/bin/bash

# 這是 localize.sh 檔
# ----------------------------------------------------------------------
# 請存成 UTF-8/UNIX 模式,Zaurus 才能正確讀取
# ----------------------------------------------------------------------
# 這個版本適用於使用自製的 arial 及 mingliu 字型
# ----------------------------------------------------------------------
# 目錄結構:
# SD Card
#       |- Backup
#               |- arial
#                       |- arial_*
#               |- mingliu
#                       |- mingliu_*
#               |- zh-TW-C700_0118_arm
#                       |- opt
#                               |- QtPalmtop
#                                       |- i18n
#                                               |- ja
#                                                       |- *.qm
#                                       |- apps
#                                               |- *.desktop
# ----------------------------------------------------------------------

#
# 將 fonts 目錄下的 lcfont 及 helvetica 字型刪除,改連結 helvetica 至 arial
# 其中因同 pt 的字型,arial 總是看起來比較大,所以加 20 pt 後連結至 fonts 目錄

SRC="/mnt/card/Backup/arial/arial_*"
TGT="/home/QtPalmtop/lib/fonts"

cd "$TGT"

rm -f lcfont*
rm -f helvetica*

for i in $SRC ; do
  BN=`basename $i`
  SIZE=`echo "$BN" | sed -e "s/^\([^_]*\)_\([^_]*\)\(_.*\)$/\2/"`
  TAIL=`echo "$BN" | sed -e "s/^\([^_]*\)_\([^_]*\)\(_.*\)$/\3/"`
  # $SIZE +20
  ln -s "$i" "helvetica_`expr $SIZE + 20`$TAIL"
  # $SIZE
  #ln -s "$i" "helvetica_`expr $SIZE`$TAIL"
done

#
# 新連結 mingliu 字型

SRC="/mnt/card/Backup/mingliu/mingliu_*"
TGT="/home/QtPalmtop/lib/fonts"

cd "$TGT"

rm -f mingliu*

for i in $SRC ; do
  BN=`basename $i`
  TAIL=`echo "$BN" | sed -e "s/^\([^_]*\)_\([^_]*\)\(_.*\)$/_\2\3/"`
  ln -s "$i" "mingliu$TAIL"
done

#
# 將原 CKeyboard 附的 taipei 字型刪除,改連結至 arial/mingliu 字型

rm -f taipei*

# if (1) arial as helvetica, (2) $SIZE +20 and (3) arial as taipei 
#ln -s helvetica_180_50_t10.qpf taipei_100_50_t10.qpf
#ln -s helvetica_180_50_t10.qpf taipei_120_50_t10.qpf
# if (1) arial as helvetica, (2) $SIZE  and (3) arial as taipei 
#ln -s helvetica_160_50_t10.qpf taipei_100_50_t10.qpf
#ln -s helvetica_160_50_t10.qpf taipei_120_50_t10.qpf
# if (1) mingliu as taipei and (2) mingliu as taipei 
ln -s mingliu_160_50_t10.qpf taipei_100_50_t10.qpf
ln -s mingliu_160_50_t10.qpf taipei_120_50_t10.qpf

#
# 比對 zh-TW-C700_0118_arm 套件所附的語系檔,只把有須要的部份複製進來

SRC="/mnt/card/Backup/zh-TW-C700_0118_arm/opt/QtPalmtop/i18n/ja"
TGT="/home/QtPalmtop/i18n/ja"

cd "$TGT"

for i in $TGT/* ; do
  if [ -f "$SRC/`basename $i`" ] ; then
    rm $i
    cp "$SRC/`basename $i`" .
    echo -n
  fi
done

#
# 比對 zh-TW-C700_0118_arm 套件所附的捷徑檔,只把有須要的部份複製進來

SRC="/mnt/card/Backup/zh-TW-C700_0118_arm/opt/QtPalmtop/apps"
TGT="/home/QtPalmtop/apps"

cd "$TGT"

for i in $TGT/* $TGT/.* ; do
  BN=`basename $i`
  if [ -d "$i" ] ; then
    if [ -d  "$SRC/$BN" -a "$BN" != "." -a "$BN" != ".." ] ; then
      cd "$BN"
      for j in $i/* $i/.* ; do
        BN2=`basename $j`
        if [ -f "$SRC/$BN/$BN2" -a "$BN2" != ".order" ] ; then
          rm -f "$j"
          cp "$SRC/$BN/$BN2" .
        fi
      done
      cd ..
    fi
  elif [ -f "$SRC/$BN" -a "$BN" != ".order" ] ; then
    rm -f $i
    cp "$SRC/$BN" .
  fi
done
#!/bin/bash

# 這是 localize_efont.sh 檔
# ----------------------------------------------------------------------
# 請存成 UTF-8/UNIX 模式,Zaurus 才能正確讀取
# ----------------------------------------------------------------------
# 這個版本適用於使用 efont 字型
# ----------------------------------------------------------------------
# 目錄結構:
# SD Card
#       |- Backup
#               |- efont
#                       |- efont_*_50_t10.qpf
#               |- zh-TW-C700_0118_arm
#                       |- opt
#                               |- QtPalmtop
#                                       |- i18n
#                                               |- ja
#                                                       |- *.qm
#                                       |- apps
#                                               |- *.desktop
# ----------------------------------------------------------------------

#
# 將 fonts 目錄下的檔案都刪除,從 ROM 新連結 fixed 字型及 fontdir 檔

SRC="/usr/QtPalmtop.rom/lib/fonts"
TGT="/home/QtPalmtop/lib/fonts"

cd "$TGT"

rm -f *

ln -s $SRC/fontdir fontdir

for i in $SRC/fixed_* ; do
  ln -s "$i" `basename $i`
done

#
# 建立 efont 字型的連結,字型放置於 $SRC 處

SRC="/mnt/card/Backup/efont/efont_*"
TGT="/home/QtPalmtop/lib/fonts"

cd "$TGT"

for i in $SRC ; do
  BN=`basename $i`
  SIZE=`echo "$BN" | sed -e "s/^\([^_]*\)_\([^_]*\)\(_.*\)$/\2/"`
  TAIL=`echo "$BN" | sed -e "s/^\([^_]*\)_\([^_]*\)\(_.*\)$/\3/"`
  # $SIZE +20
  #ln -s "$i" "helvetica_`expr $SIZE + 20`$TAIL"
  # $SIZE
  ln -s "$i" "helvetica_`expr $SIZE`$TAIL"
done

#
# 將原 CKeyboard 附的 taipei 字型刪除,改連結至 efont 字型

rm -f taipei*

ln -s helvetica_160_50_t10.qpf taipei_100_50_t10.qpf
ln -s helvetica_160_50_t10.qpf taipei_120_50_t10.qpf

#
# 比對 zh-TW-C700_0118_arm 套件所附的語系檔,只把有須要的部份複製進來

SRC="/mnt/card/Backup/zh-TW-C700_0118_arm/opt/QtPalmtop/i18n/ja"
TGT="/home/QtPalmtop/i18n/ja"

cd "$TGT"

for i in $TGT/* ; do
  if [ -f "$SRC/`basename $i`" ] ; then
    rm $i
    cp "$SRC/`basename $i`" .
    echo -n
  fi
done

#
# 比對 zh-TW-C700_0118_arm 套件所附的捷徑檔,只把有須要的部份複製進來

SRC="/mnt/card/Backup/zh-TW-C700_0118_arm/opt/QtPalmtop/apps"
TGT="/home/QtPalmtop/apps"

cd "$TGT"

for i in $TGT/* $TGT/.* ; do
  BN=`basename $i`
  if [ -d "$i" ] ; then
    if [ -d  "$SRC/$BN" -a "$BN" != "." -a "$BN" != ".." ] ; then
      cd "$BN"
      for j in $i/* $i/.* ; do
        BN2=`basename $j`
        if [ -f "$SRC/$BN/$BN2" -a "$BN2" != ".order" ] ; then
          rm -f "$j"
          cp "$SRC/$BN/$BN2" .
        fi
      done
      cd ..
    fi
  elif [ -f "$SRC/$BN" -a "$BN" != ".order" ] ; then
    rm -f $i
    cp "$SRC/$BN" .
  fi
done
[Desktop Entry]
Comment=A Terminal Window
Exec=embeddedkonsole
Icon=konsole/Terminal
Type=Application
Name=Konsole
Name[de]=Kommando zeile
Name[hu]=Terminal
Name[it]=Terminale
Name[pt]=Terminal
Name[es]=Terminal
Name[zh_TW]=終端機
Name[ja]=終端機
Name[ko]=콘솔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7日

[Linux] Debian on My ThinkPad R40 (3) - joe 及 emacs 的設定檔

Debian 剛建好,編輯器有些不順手的地方,修正如下:
  • joe,加入對 8bit 字碼的支援:
    cat /etc/joe/joerc | sed -e "s/^ -asis/-asis/" > ~/.joerc

  • emacs,改成我慣用的設定檔:
    (custom-set-variables
     '(case-fold-search t)
     '(current-language-environment "Chinese-BIG5")
     '(default-coding-system (quote chinese-big5-dos))
     '(default-input-method "chinese-b5-tsangchi")
     '(global-font-lock-mode t nil (font-lock))
     '(keyboard-coding-system (quote chinese-big5-dos))
     '(show-paren-mode t nil (paren))
     '(transient-mark-mode t))
    (custom-set-faces
     '(default ((t (:background "black" :foreground "white" :height 160 :family "sony-fixed"))))
     '(cursor ((t (:background "white"))))
     '(menu ((((type x-toolkit)) (:height 120 :family "Sans")))))
    (set-terminal-coding-system (quote chinese-big5))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6日

[Linux] Debian on My ThinkPad R40 (2) - 安裝 thinkpad device drivers

本來安裝 "thinkpad device drivers" 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安裝 tpctl 後,可以使用其中的 apmiser 來控制 thinkpad 進入 standby 或是 suspend 的模式 (休眠模式以往我就沒成功過),不過這次卻一直沒辦法成功。底下還是把 driver 的安裝方式列出來,希望以後能用到。

  1. 先確定 kernel 的版本
    uname -r

    以我為例,版本是 2.6.8-1-386。為了方便,以後就把 2.6.8 稱作 <ver>。

  2. 安裝套件
    apt-get install kernel-source-<ver> kernel-package fakeroot thinkpad-base thinkpad-source

  3. 解開 source,配置設定檔
    cd /usr/src
    tar zxvf thinkpad.tar.gz
    tar jxf kernel-source-<ver>.tar.bz2
    cd kernel-source-<ver>
    cp /boot/config-`uname -r` .config

  4. 開始編譯
    make-kpkg clean
    make-kpkg --rootcmd=fakeroot modules-image

    執行完後,在 /usr/src 目錄下,就有剛編譯完的 thinkpad-modules。以我為例,編譯出的檔名是:thinkpad-modules-2.6.8_5.8-1+10.00.Custom_i386.deb

  5. 安裝
    dpkg -i /usr/src/thinkpad-modules-2.6.8_5.8-1+10.00.Custom_i386.deb

    但如果檢查 /lib/modules,會發現 thinkpad-modules 可能被錯放位置了。模組應放在 /lib/modules/`uname -r` 處,但卻放在 /lib/modules/<ver> 處。手動把它搬到正確的位置:

    mv /lib/modules/<ver>/thinkpad /lib/modules/`uname -r`

  6. 測試
    depmod -a
    modprobe thinkpad
    lsmod

    應該就可以看到 thinkpad 模組被正確掛載了。

參考資料:"thinkpad-source" 套件的 README.Debian 檔。


閱讀全文 ...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5) - 製作 qpf 字型

之前大家所提,製作 qpf 字型的方式,都是以 rpm + tgz 為主。而我慣用 debian 的系統,所以試著在 debian 平台下製作 qpf 字型。這看來會比較容易,以前沒試過轉 qpf 字型的人,可以考慮一下 debian 的平台。

方法大致如下:
  1. 安裝 qt3-dev-tools-embedded,這個套件中就有 qvfb 及 makeqpf 兩支程式:
    apt-get install qt3-dev-tools-embedded

  2. 上面裝的 makeqpf 並無法用來產生我們須要的 qpf 字型。詳情請看 Converting TTF fonts into QPF。所以要另抓可用的版本:
    http://moria.ionkov.net/zaurus/makeqpf/makeqpf-ft-2.1.4-default
    (請多試幾次,有時容易連不上)

    為了怕名字太長難記,下載後把它改名為 makeqpf,放在家目錄 (~) 下。

  3. 建立目錄架構:
    mkdir -p ~/qt3/lib/fonts

  4. 在剛剛建立的 fonts 目錄下,建立檔案 fontdir,內容大概是 (請自行調整):
    arial arialuni.ttf FT n 50 100 u
    arial arialuni.ttf FT n 50 120 u
    ... (略)
    arial arialuni.ttf FT n 50 240 u

    另外把從 windows 複製出的 arialuni.ttf 也放到這個目錄中。

  5. 開啟 QT 的 virtual framebuffer,執行後會有一個全黑的視窗跑出來:
    qvfb &

  6. 執行 makeqpf:
    export QTDIR="~/qt3"; ~/makeqpf -display Transformed:Rot270 -A

    等待一會兒後,就自動會有字型檔生成在 ~/qt3/lib/fonts 中。

如果剛剛在步驟 6 的指令最後,不加上 "-A",那就可以在 QT 的 virtual framebuffer 上,看到下圖。每點一行,生成一個字型。


(我故意把圖形橫置,原來是直立的)
註1:其實我在 makeqpf 這個指令上,虛耗了好幾個鐘頭。後來才發現要 patch 過的版本才能用。
註2:其實方式和之前的差不多啦!只是裝軟體時容易一些,而且執行指令時環境變數用預設的就可以了。
參考資料: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5日

[Linux] Debian on My ThinkPad R40 (1) - 初步安裝及調校

自從上次把 R40 的硬碟換成 HGST 5K100 80G 後,原來裝 debian 的那個分割區一直還沒復原。這兩天為了搞 Zaurus SL-C760,想要自已轉換字型,所以又把 debian 裝了起來。用的是網路安裝版 sarge-i386-netinst.iso。iso 檔是以前就下載了,前半用 CD-ROM 安裝的部份大概十幾分鐘就完成了,後半網路下載安裝大概花了一個多鐘頭。

整個程序大致是依 "圖解 Debian 桌面入門" 當中的 5-1 及 5-2 的部份,但我預選了 "桌面環境" 的套件。所以裝完 5-2 後就大致可用了。以下是細部調整的部份。

修改 /etc/apt/sources.list,加入 contrib 及 non-free:
deb ftp://debian.csie.ntu.edu.tw/pub/debian/ testing main contrib non-free
deb-src ftp://debian.csie.ntu.edu.tw/pub/debian/ testing main contrib non-free
deb http://security.debian.org/ testing/updates main contrib non-free

語系修正

/etc/profile 末端加上:
export LANG=zh_TW.Big5
export LC_ALL=zh_TW.Big5
/etc/default/gdm 修改為:
export LANG=zh_TW.Big5

xcin 的設定

/etc/X11/xinit/xinitrc:
export XMODIFIERS="@im=xcin"
xcin &

. /etc/X11/Xsession
/etc/X11/Xsession.d/55gnome-session_gnomerc 最後加上:
export LANG=zh_TW.Big5
export LC_ALL=zh_TW.Big5
export XMODIFIERS="@im=xcin"
exec xcin &

修正 XFree86 的滑鼠設定,讓它支援 TrackPoint 的捲動功能:
Section "InputDevice"
Identifier "Configured Mouse"
Driver "mouse"
Option "CorePointer"
Option "Device" "/dev/psaux"
Option "Protocol" "ImPS/2"
Option "Emulate3Buttons" "true"
Option "EmulateWheel" "true"
Option "EmulateWheelButton" "2"
Option "ZAxisMapping" "4 5"
EndSection

Section "InputDevice"
Identifier "Generic Mouse"
Driver "mouse"
Option "SendCoreEvents" "true"
Option "Device" "/dev/input/mice"
Option "Protocol" "ImPS/2"
Option "Emulate3Buttons" "true"
Option "ZAxisMapping" "4 5"
EndSection

Section "ServerLayout"
Identifier "Default Layout"
Screen "Default Screen"
InputDevice "Generic Keyboard"
InputDevice "Configured Mouse"
InputDevice "Generic Mouse"
EndSection

參考 "Debian 無痛起步法",加入新細明體及 Arial Unicode MS 等字型。
因我通常用 KDE,所以指定 GTK2 的預設字型。~/.gtkrc-2.0:
gtk-font-name = "PMingLiU 12"
另外把 /etc/fonts/fonts.conf 中,有 <family>AR PL ...</family> 的地方,前面都多加一行 <family>PmingLiU</family>,讓新細明體變成優選的替代字型。另外如有看到 Mincho 或是 Gothic 的字型,就將該行移到 <family>AR PL ...</family> 的後面,讓日文字型的優選次序低於中文字型。
進 KDE 的控制中心,把聲音系統設為 OSS。跑 ALSA 系統會沒有聲音。
xcin 的輸入視窗太大,複製 /etc/xcinrc 到 ~/.xcinrc,把所有的 -sony-*-24- 都改為 -sony-*-16-。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4日

[亂拍] 某日北投關渡平原的日出

某日在北投看到日出,忽然覺得當天的日出特別壯觀,正好手頭也有相機 (平常不會隨身帶),隨手拍了幾張。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3日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4) - 中文化前的準備

在開始將我的 C760 (跑 C860 1.40 JP) 中文化前,先搜集的一些軟體:
在還沒搞懂中文化到底是幹了些什麼前,打算只先安裝前三項軟體,等到有進一步瞭解後,再來進行後三項真正中文化的工程。
軟體安裝的程序,大概就是下面的四個步驟:





下圖中,左側圖示為藍色球狀者,為已安裝的軟體;為紅色包裹狀者,為尚未安裝的軟體。



其中 "Tree!Explorer QT" 及 "ZEditor" 在甫安裝完後,是沒有授與 "root" 的權限。但為了檔案管理的方便,可把第二項 ("ル─ト権限で実行する (...)";"授與 root 的權限 (無法確保安全性)") 打勾。


(在應用程式圖示上用觸控筆長按,會出現上面的畫面)
其中 "embeddedkonsole" 在甫安裝完後,只能以直立的低解析度模式執行,可以把下面的第二項 ("アプリケ─ションをVGA ...";"應用程式 VGA 畫面最佳化") 打勾取消,則可以在正常的高解析度下執行,不過此時的字型看起來會非常小。


剛裝完的 "Tree!Explorer QT" 是日文介面,可調整成其它的語文介面。


參考資料:

忽然發現 Windows XP 內建的日文手寫輸入法還蠻好用的。連我這不懂日文的人,也可以手寫兩筆,就輸入日文字母及漢字。



閱讀全文 ...

[亂拍] 九份老街亂拍

沒有腳架,手持不穩,很多照片都晃到了。








閱讀全文 ...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3) - "DM 模式" 及 "NAND Back UP/Restore"

機器到手沒幾天,就 NAND Flash Restore 了好幾次,我目前是用從 C860 1.10 JP 版更新至 1.40 JP 版的系統。


(擷取畫面的方法:Fn-Shift-C,檔案會存到記憶卡的 Screen_Files 目錄下。)

把 NAND Flash Back Up/Restore 程序說明如下:

NAND Flash Restore 前的準備動作:
  1. 先準備好自己的 NAND 備份檔,或可從 Conics/TriSoft 下載。
  2. 依目前的軟體系統,把 NAND 備份檔命名為 SYSTC760.DBK/SYSTC860.DBK/... (英文要用大寫字元)。其中命名不是依硬體的型號,而是以該主機目前所運行的軟體系統為主。
  3. 把 NAND 備份檔複製到 SD 或 CF 卡的根目錄上。
  4. 並把 SD 或 CF 卡置入主機中。

進入 Diagnostic Menu ("DM 模式") 的方法:
  1. 確定拔除 AC 電源。
  2. 將電池蓋上的開關切至 "交換時"。
  3. 同時按住 "D" 及 "M" 鍵時,將電池蓋上的開關切至 "使用時"。直至進入 "DM 模式" 後,放開 "D" 及 "M" 鍵。
可用下列兩種方法之一來脫離 "DM 模式":
  • 翻至 "DM 模式" 的第三頁,選擇 "Extra Menu",進入後選擇 "Reset"。關機後重開時,即會重新 Reset。
  • 參考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 2 的內容,進行第二項的重新開機動作。

NAND Flash Restore 的步驟:
  1. 進入 "DM 模式"。
  2. 以左右鍵移動至 DM 模式的第三頁。
  3. 以上下鍵選擇 "NAND Flash Restore" 的功能 (第十項),按 "Enter" 執行。其後皆按 'OK' 鍵回答即可。
  4. 稍待約數分鐘,等畫面底部的綠色進度指示條不再改變,畫面上方出現 "OK" 時,按 "Cancel" 鍵回到 "DM 模式"。
  5. 脫離 "DM 模式"。
主機即會以新 NAND 備份檔的系統執行。
NAND Flash Back Up 的步驟:
  1. 進入 "DM 模式"。
  2. 以左右鍵移動至 DM 模式的第三頁。
  3. 以上下鍵選擇 "NAND Flash Back Up" 的功能 (第一項),按 "Enter" 執行。其後皆按 'OK' 鍵回答即可。
  4. 稍待約數分鐘,等畫面底部的綠色進度指示條不再改變,畫面上方出現 "OK" 時,按 "Cancel" 鍵回到 "DM 模式"。
  5. 脫離 "DM 模式"。
重開機後可檢查記憶卡上是否有新備份的 NAND 備份檔。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2日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2) - "重新開機" 及 "維護模式"

從 Sharp Zaurus SL-C760 的手冊摘錄,但看不懂日文,只是看圖說故事。

異常時重新開機有三種模式,重置的程度不一,但詳細的差別在那,我看不懂。
  • 再起動
    1. 按 "Menu" 鍵 (或是畫面最左下角的圖示)。
    2. 選 "再起動"。
    3. 回答 "はい"。

  • Reset
    1. 確定拔除 AC 電源。
    2. 將電池蓋上的開關切至 "交換時",移除電池蓋及電池本體。
    3. 等五秒鐘後,重裝回電池本體及電池蓋,並將電池蓋上的開關切至 "使用時"。
    4. 按下主機後方的 "On/Off" 按鍵。

  • ンフト Reset (???)
    1. 確定拔除 AC 電源。
    2. 將電池蓋上的開關切至 "交換時"。
    3. 同時按下 "Fn" 及 "Home" 鍵不要放開,並將電池蓋上的開關切至 "使用時"。
    4. 按下主機後方的 "On/Off" 鍵。
czh 的回答,若系統還能運作,用第一項方法重開機;若系統不能運作,先試第三項方法;若仍無法開機,可用第二項方法。亦即暴力程度是:第二項 > 第三項 > 第一項。

維護模式 (資料檢查/消除):
  1. 確定接上 AC 電源,並觀察充電指示燈亮起。
  2. 將電池蓋上的開關切至 "交換時"。此時充電指示燈熄滅。
  3. 等五秒鐘後,同時按下 "Fn" 及 "Home" 鍵不要放開,並將電池蓋上的開關切至 "使用時"。此時充電指示燈亮起。
  4. 按下主機後方的 "OK" 鍵不放,同時按下 "On/Off" 鍵。
  5. 畫面即會進入 "維護模式" 的功能選單,共有四項功能。依序為:
    • 取消:選取後,主機將會脫離 "維護模式",重新開機。
    • 異常檢查:選取後,回應以 "はい",主機將會重新開機,但於第一階段開機程序結束後,會先進入 "檢查程式"。之後點按 "實行",即會開始進行檢查。檢查完後可接續執行第二階段的開機程序。
    • 完全消去:選取後,回應以 "はい",主機會將全部記憶體的資料完全消除並重新開機。
    • 系統更新:選取後,會出現下列選單
      • USB
      • CF
      • SD
      • 放棄
      可於選擇其一後,回應以 "はい",進行系統更新程序。
上面是手冊上所寫的方法,但實際上就算沒有接上 AC 電源,依上列的方法一樣可以進入 "維護模式"。但在執行 "完全消去" 或是 "系統更新" 的功能時,一樣會先要求插上 AC 電源,才能作動。

另以 C860 的系統更新說明 "維護模式" 的 "系統更新" 程序:
  1. Zaurus Support Station 下載更新檔 card_update_860140.exe
  2. 於硬碟執行更新檔後,將解出的四個檔案放到 SD/CF 卡上的根目錄。
  3. 進入 "維護模式",執行 "系統更新" 功能。
  4. 選擇 SD/CF 後,回應以 "はい"。系統會自行重開機,進行系統更新程序。
  5. 更新完畢後,系統會重新開機。


閱讀全文 ...

[BLOG] Blogger 的 Template 調校 - 1

目前我使用的是 "Minima Blue" 的模版。它預設的版面寬度只有 660px。

我更動了以下設定,讓它的版面大小會動態調整,佔 90% 的寬度:
#content {

  width:90%;
  ...
}

#main {
  width:70%;
  ...
}

#sidebar {
  width:27%;
  ...
}

#footer {
  width:90%;
  ...
}


另外把 description 字型調大:
#description {

  ...
  font:150%/1.4em "Trebuchet MS",Trebuchet,Arial,Verdana,Sans-serif;
  ...
}



閱讀全文 ...

[PDA] Zaurus C760 新手筆記 (1)

進入 diagnostic menu (來源:台灣Zaurus使用者群組-Zaurus問題與解答)
  1. 取下電池。
  2. 同時按著 "D" 與 "M"
  3. 五秒後放入電池,畫面出現後放開 "D" 與 "M"

Restoring a NAND image (來源:NAND Backups and Restore)

To wipe your Zaurus clean, the best solution is to restore the whole thing as mother Sharp delivered it. To do so, install your nice NAND backup which you have generated before, or you have downloaded from Conics (this is the 70 Mb downloads for the C760).

To restore a NAND image saved on the CF, simply enter the diagnostic menu, go to page three and select option 10: NAND Flash Restore.

Answer "yes" to the questions, and wait, wait, wait… It will take ages, on my microdrive, up to a couple of hours. So, chill out, go and get some beers with your friend, and when you'll be back home, you'll have your Zaurus back to complete factory settings.

Note that during this process, a green bar will appear to inform you on the progress, normally after 5/10 minutes you started the restore. Don't worry if you don't see it… Just WAIT!


閱讀全文 ...

2005年1月1日

[PDA] 新入手的 Sharp Zaurus C760 (二手貨)

新玩具:Sharp Zaurus C760。

底下是所有的東西,外加一張 ASUS WL-110 CF 無線網卡:


白色的鋼琴鏡面機身:


上蓋打開的樣子:


螢幕:


鍵盤:


閱讀全文 ...

[亂拍] 可愛調皮的小侄子









我哥的小孩,照片上很可愛,可是......,實際上卻是很調皮呀!


閱讀全文 ...